【711世界人口日】会议回顾丨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上海人口学界举办7·11世界人口日专题研讨会

  • 主页 /
  • 公益服务 /
  • 公益服务

【711世界人口日】会议回顾丨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上海人口学界举办7·11世界人口日专题研讨会

2025年7月11日是第36个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上午,在中国人口学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上海市人口学会和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承办的“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世界人口日专题研讨会在沪召开。今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日主题是“赋能青年,让他们能够在公平且充满希望的世界中创建自己想要的家庭”,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中国主题是“婚育幸福起点,爱与支持相伴”,会议积极呼应赋能青年、支持家庭发展主题,邀请国内人口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和本市人口家庭发展领域实务工作者共同研判人口转变态势,探讨促进生育的政策措施,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言献策。中国人口学会会长杨文庄致开幕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陆韬宏致欢迎词,中国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姚瑛作会议总结。

图片

杨文庄会长在致词中指出,联合国设立世界人口日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低于更替水平的低生育率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进入人口负增长行列。低生育率不仅是个人意愿的问题,也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价值等深层次问题,解决低生育率问题需要高层统筹、精准施策,为青年人婚恋、生育提供全面、系统有效保障。政府应当在住房、就业、生育服务等方面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减轻生育焦虑和压力;企业要承担更多社会主体责任,努力塑造生育友好型企业文化;学术界要加强研究,为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提供精准理论支撑;全社会要通过青年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倡导积极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加强家教家风建设,赋能青年,尊重青年,保护青年人在婚姻生育和家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图片

陆韬宏副主任在致词中强调,人口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高度重视人口工作,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通过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提升优生优育服务,加强儿童医疗服务保障,聚焦不孕不育家庭合理诊疗需要,推动托育服务普及普惠,营造生育友好环境,宣传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引导形成适龄婚育、代际和谐、性别平等、责任共担的社会氛围等系列举措,着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他表示,上海市将持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在新形势下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有效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图片

姚瑛副会长在研讨会总结点评时指出,上海作为应对人口问题的先行者,所做出的应对之策走在全国前列,以宝山区计生协为代表的基层协会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好获得感,其经验做法正是全国各地计生协工作的生动缩影。她强调,围绕构建生育友好型建设,应不断加强共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价值取向,采取现实行动,加强文化重塑,不断契合“赋能青年,营造友好环境”的主题,既要在专家、政府、社会等横向维度上统一行动,同时也要在纵向维度上围绕全生命周期开展服务。

图片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市人口学会会长丁金宏主持开幕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副处长崔元起作专题报告,上海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唐琼进行小结致谢。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人口学者及上海、宁夏等地卫生健康及计划生育领域的领导、相关处室和委属单位负责人,市社联、市人口学会、市计生协等单位的15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图片

研讨会分为专题报告、圆桌论坛两个单元,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周海旺主持专题研讨会第一单元的专题报告。

图片

复旦大学教授顾宝昌以“认识、顺应、引领”为关键词,高度概括低生育率人口变动规律下的中国人口现状,借鉴世界各国第二次人口转变下的发展模式,讨论中国人口发展在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趋势。新一代人口学者们应从第一次人口转变中的“后来者”中吸取经验,在第二次人口转变中成为理论建设的“同行者”。

图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茅倬彦就低生育率下我国生育健康的挑战与展望作分享。低生育率水平下人们婚育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引起健康领域新问题。提出应重视避孕需求的多样性与迫切性、多途径降低人工流产和意外妊娠发生,提高女性生育体验、推广镇痛分娩服务,综合防治出现缺陷、高度重视产后抑郁防治及完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加快辅助生殖技术开发等展望。

图片

崔元起副处长报告上海市人口变动及生育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有关情况。上海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近年来出生一孩出生率有所回升,出生性别比稳中有降,人口总量保持稳定且非户籍人口在减少,少子老龄化态势凸显,女性初婚和初育年龄进一步推迟。目前群众生育意愿偏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生育服务支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完善以家庭为视角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并加强人口相关数据共建共享。

图片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吴林副处长以宁夏为例,就西部地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进行交流讨论。面临少子化时代迫切挑战,宁夏人口发展特别是生育水平变化,成为全国生育困境的缩影,其核心命题在于通过有限财政收入,撬动生育意愿回升。宁夏在制度设计与创新上不断突破,通过制定育儿补贴金实施方案纳入一季度限时办结事项、出台育儿补贴金自治区补助资金通知等,兼顾人口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挑战,探索宁夏模式及西部地区普遍适用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广大西部地区像全国一样呼吁并期待国家层面出台广泛覆盖、更有力度的育儿补贴政策。

图片

南开大学教授原新对第一单元专题报告进行点评。他指出,顾宝昌教授对第一次人口转变和第二次人口转变进行全面介绍,对比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欧洲国家模式,为未来模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茅倬彦教授利用大量数据,展示当代育龄人群生育健康潜在风险,给出在实践中可资应用的经验启示。崔元起和吴林副处长分别以上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策落地实践,带来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两大生动案例。他还提出了关于生育支持政策的大众与小众、综合与单一、协同与独战三对辩证思考,倡导面向全民、面向家庭发展的生育新政。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婷主持第二单元的圆桌论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菊华从四个关键词解读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问题。其一,分别从“生育”和“支持”解释生育支持概念;其二,阐述“生育友好”“生育支持”和“家庭友好”“家庭支持”的联系与区别,提出应将生育支持拓展至家庭层面;其三,在“名”与“实”问题上,考虑数字化时代下年轻群体的观念变化,从经济、时间、服务与劳动就业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其四,倡导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让其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一切可进的地方。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卿石松就生育愿望与生育支持作分享。首先提出生育愿望需要支持的多重原因,在良好政策条件支持下,生育水平反而跌破政策调整前水平值得重点关注。他指出,除宏观层面外,也应更多关注个人及家庭层面因素。生育角色并非个人之事,更是夫妻双方、夫妻双方父母乃至一个完整家庭的责任。需结合个体、家庭及性别等多重视角综合看待,减轻家庭养育教育负担的同时赋能女性、特别是顺应女性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和家庭地位提高的变化趋势,更好满足女性愿望,给予具有生育意愿的女性更好支持。

图片

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分享智能社会的人口再转变问题。首先,借助费孝通在2000年提出的“三级两跳”概念引出AI时代定义,指出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第一跳和工业社会到AI社会的第二跳的叠加阶段,人口学者把人口转变的描述理论变为解释理论。现下应更多关注人口转型的第二跳过程,思考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关注生命意义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弥补、叠加和替代效应。

图片

河北大学教授王金营探讨生育文化形塑与生育支持下生育潜力和孩子社会效用问题,指出生育潜力的存在性以及生育(孩子)对家庭、人口代际赓续、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社会效应。他具体分析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基础原因并提出:约束“源头”,引导适婚人群主动婚育,减少不婚不育人口的绝对数量;激励“需求”,完善生育支持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扶持“行动”,人本化政策扶持推进生育率回升,实现生育支持与约束并举。

图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石智雷分析低生育率背景下的生育支持效果,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现我国人口规模的动态变化,并论证低生育率低下的驱动因素。他指出,延长产假的生育效应存在明显阙值,陷入“生育-失业”悖论;托育服务面临服务供给短缺与服务需求不足并存且恶性循环的挑战。他从时间、经济与服务支持三个维度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图片

上海市宝山区人口计生指导中心主任、区计生协秘书长孙珮以“聚合力、强服务:协会助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层实践”为题,汇报宝山区计生协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多链协同,织密组织网络;矩阵赋能,构建优生优育服务网络;项目牵引,汇聚资源深化服务内涵;融新领航,培育新型婚育文化风尚。

图片

李婷教授就交流发言作了三点评论和总结。首先,生育问题既是生物本性的问题,也是经济学视角下的成本效益问题,更是具有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维度的社会文化问题;其次,生育支持涉及个体、家庭、社区、国家等多个层次,并非单一主体责任,应从多元视角加以审视。第三,关于生育政策达成了一些共识,但仍然存在认知分歧,比如目标定位不同,国家和市场责任的主体划分也不同。学者的多元认知,能够更好推动学科前瞻性认识发展,但也呼唤更深入的研究交流,增进共识,助力生育支持政策有效落地。

图片

唐琼副会长对会议进行总结并致谢。她指出,每年的世界人口日,成为搭建学界和政界共同发展人口问题的良好交流平台。对于未来能够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指导下,更好发挥平台优势,落实生育支持服务,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高度期待。

图片

本次研讨会凝聚全国人口学者和卫生健康委系统领导、专家共识,通过研判生育与家庭发展问题,探索既符合人口转变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道路,为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丨中国人口学会、金祥盈

编辑丨韩予璐

审核丨丁金宏、卿石松、顾高翔

本文转载自华东师大人口所,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