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陪伴】爱告状

  • 主页 /
  • 回应性照护 /
  • 回应性照护

【亲子陪伴】爱告状

情景再现

有一段时间,班上告状行为频发。孩子们总大喊 :“老师,媛媛摸我的脸”“老师,天天老抱着我不放”……一开始,我的回应是 :“因为媛媛喜欢你”“天天想和你做朋友”。田田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子,平时比较安静,不太爱表达自己。有一天自由活动时,她跑来对我说 :“老师,乐乐一直拉我的衣服。”我问她 :“你喜欢他拉你衣服吗?”她摇摇头。我又问 :“那你有没有说不要拉?”她又摇摇头。我摸摸田田的脑袋说 :“老师建议田田去跟乐乐说,你不喜欢被别人拉衣服。”在幼儿园,孩子常常碰到一点点事情就找老师告状,尤其是中班的孩子,告状简直成了家常便饭。为什么中班的孩子如此热衷于告状?他们告状的动机又是什么?

行为解读

3岁左右的孩子对行为规则开始有了认识,对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做出基本的判断,并且开始学着进行道德判断,对此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尤其强烈。但是,他们的确还不具备足够的心理成熟度和独立性,对大人还有依赖,向老师告状是他们寻求帮助的一种表现。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绝对的行为道德判断者。孩子经常会说“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说不能这样做的”等。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如若熟视无睹,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可能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不过,孩子时不时就告状,老师也不能一味支持、鼓励,一是可能妨碍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可能会影响孩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形成。

策略支持

家庭生活中,孩子也会有告状行为,不仅是“二胎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也一样。孩子告状的对象不仅有同伴,也会有老师、亲戚和遇到的其他人。孩子向你告状,表明他有了行为判断力,也表明孩子对你的依赖和信任,因此大人要慎重对待。

1. 态度要认真

仔细倾听“告状”,不要打断或斥责孩子。弄清事实真相很重要,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适当地安慰、劝解孩子。大人明理、宽容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很重要。

2. 提供公正、正确的观念,妥善处理

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有理的“告状”,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合乎规范的行为准则,以及是非判断力。对于求助性的告状,应耐心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你的同理心是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好的学习。


我们的想法

父母通常比较注意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特别是与人相处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却常常被忽视。有的孩子只知道自己最重要,有的孩子爱挑剔别人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相处就起“战火”。

3岁左右的孩子不善于和同龄人和睦相处很正常,大人应该教他们。我们就要经常带他去公园和社区的活动场地,不仅要鼓励孩子和别的孩子交往,妈妈自己也要给孩子做榜样,主动和别的妈妈愉快地聊天、热情地交往。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可以渐渐理解人的各种感情,感受与人相处的愉快气氛,自然也会受到感染,安心而愉快地和小朋友玩耍。一定要告诉孩子:老天不会随意赐你一个好朋友。想交到好朋友,你自己必须“够朋友”。“够朋友”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了解朋友渴求什么,关键的时候能给朋友一份实在的帮助。你希望朋友怎样对待你,你就要先怎样对待朋友。你“够朋友”,别人自然把你当朋友。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的告状行为,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再大一点,家长更要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平时,要用开朗、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在孩子面前随意议论别人,更不在背后讲熟人和朋友的坏话。建立良好的社交心态和能力,教会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把它看成自己重要的职责,这是一笔能让孩子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